电商资讯|为什么如今莆田制鞋业远不及晋江?

发布时间:2023-02-28 09:43:53

浏览量:678

提起莆田,想必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「莆田阿冒」。

 



而提起晋江,目前国内一线运动鞋品牌,除了李宁,其他如「安踏、特步、361度、乔丹体育、鸿星尔克」等都出自于此。因此,晋江也被冠以「中国品牌之都」的称号。

 



同在福建省内,两地毗邻,相距不过几十公里,为何如今两地的制鞋产业划分出了如此明显的分水岭?为何莆田制鞋业始终难以拥有自己的品牌?这还得从故事的开头说起。

 

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中国台湾省是世界知名的球鞋代工地,几乎全世界的球鞋都出自于此,是「世界第一大鞋类出口地区」。

 



而后,台湾省大力带动「产业升级」,劳动力成本飞涨,不少国际大牌就将眼光瞄准了台湾海峡对岸的福建省,而「晋江、莆田、福州」,都是他们选中的主要地点。

 


接下来的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,制鞋业迅速成为福建的支柱产业,极大地推动了福建经济的发展。

 


而莆田由于制鞋产业更为成熟,成为了主要的代工地点。

 


据统计,在1986年,莆田鞋革工业总产值仅仅1.1亿元,到了十年后的1996年,这个数字就变成了42.9亿元。

 


但资本终究是资本,逐利剥削的本质仍然不变。

 


根据微笑曲线理论,一双莆田制造的运动鞋,可以在商场买到四五百元,其中利润的大头都留给了品牌方以及经销商,只有不到百分之二的利润留给莆田,可谓是品牌吃肉喝汤,代工厂只能吃到残羹剩饭。

 


微笑曲线理论

 


不仅如此,1997年,金融危机席卷亚洲,重创了以代工为主的福建鞋业,很多鞋企纷纷倒闭。

 


不少国际品牌为了再次降低成本,再次转移球鞋代工阵地,往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转移。

 



当时东南亚的劳动力成本约为福建劳动力成本的一半,品牌的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。

 


品牌人走茶凉,但却留下了难以转移的厂房、生产线、制鞋原料,以及数以万计的制鞋工人。

 


而就是从这一步开始,莆田与晋江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。

 



晋江人在经历金融危机以及品牌转移之后,深知自力更生的重要性。

 


没有自主的品牌,如同没有根的浮萍,只能任人摆布。

 


何况代工的利润实在太低,永远都是「打工,打工,最后十年下来一场空」。

 


自己有设备、有技术、有工人,为什么不能尝试着去做自己的品牌,走自主发展的道路?

 


于是,爱拼才会赢的口号响彻晋江制鞋业,安踏、匹克、361度、特步、鸿星尔克等一系列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,凭借成熟的产业链以及低廉的成本迅速盘踞了当地市场。

 


安踏公司

 


完成原始积累之后,晋江鞋企进一步发力,将发展的触角伸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。

 



晋江各大品牌花费重金在中央、地方台投放广告,不断提高知名度;耗资引进外来人才,不断改进球鞋设计;努力签约国内外明星赞助各大赛事,打造品牌效应,就这样,各大鞋企遍地生花,发展壮大。

 


晋江,也成为了中国品牌之都。


匹克篮球签约NBA球星巴蒂尔


安踏赞助中国国家队


安踏签约NBA球星克莱汤普森


乔丹体育签约球星约翰逊

 

 

而莆田人觉得自建品牌不确定因素太多,还不如走个捷径,赚个中间商差价。

 


虽说做的每一双鞋都是假的,可赚到的每一分钱可都是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。
当时的莆田较晋江而言,拥有更为成熟的制鞋产业链,只需一张稿纸,甚至一张照片,就能仿制出国外的大牌球鞋,而价格却不到正品球鞋的五分之一,甚至十分之一。

 



2009年开始,电商蓬勃发展,淘宝、微商纷纷兴起,加之市场监督机制滞后,民众产权意识淡漠,价格低廉的莆田仿制鞋一路野蛮生长,产值超千亿。

 


但从2015年起,各大平台打击盗版力度不断加大,加之泉州鞋企安踏、匹克、特步等品牌的崛起,莆田仿制鞋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,产值不断缩水。

 


从当初拥有最成熟制鞋链的龙头城市,到如今的仿制鞋集聚地,莆田可谓「一手好牌打得稀烂」。

 


而晋江,从小小代工厂走向「中国品牌之都」,可谓卧薪尝胆,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。

 


2021年,单单安踏一家鞋企,市值便超过了莆田市GDP。

 



时代在进步,产品在升级,如今莆田鞋业为何远不及泉州?想必答案只有一个,那便是莆田鞋业的原地踏步,不思进取。

 


在竞争激烈、弱肉强食的鞋业市场,没有自主设计能力、自主研发能力、自主创新能力,一切灵感来自于国外品牌,如同寄生虫一般附着在宿主身上,谈何发展?只有退潮了,才能真正看清裸泳的人。

 


近些年,莆田鞋业尝试转型,努力开创自主品牌,申请集体商标「莆田鞋」,甚至莆田市长都下场亲自带货,但几十年的盗版形象早已深入人心,市场反应始终平平。

 


莆田鞋集体商标

 


想必,莆田鞋业已经失去了那个打造自主品牌的黄金时机,而这个时机,一去不复返。

 

本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